一方黄芪饮,功同还五汤此方专治因气虚引

黄芪饮

气虚诸痛半夜醒,

用尽千方不打紧,

生芪重用参棱莪,

谈笑之间黄芪饮。

  生黄芪30—10克丹参10克三棱3克莪术3克

  治气虚之各种疼痛,诸如胸痛,胃痛,腹痛,头痛,臂痛,腰腿痛以及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等。在治疗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有“一方黄芪饮,功同还五汤”之妙。

  黄耆,《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称黄芪。别名:绵芪,绵黄芪(《本草图经》),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药性论》),戴芪,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百药棉,百药绵(侯宁极《药谱》),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大抽,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汤液本草》)。邹澍:“(黄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肺胃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名医别录》所谓逐五脏问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名医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本经疏证》)。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本草正义》)。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本草汇言》)

  某女,60岁,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所致疼痛半年余,经西医静滴甘露醇,口服芬必得无效,经某名老中医治疗月余亦无效,医院针灸理疗月余亦罔效,故经人介绍到愚处就诊。愚观其有气无力,右侧腿部隐疼半夜可醒,脉沉细,观其之前之病历,名老中医予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并无太大错误,然愚治疗此病已达万余例,经总结,愚以为凡疼痛无外乎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大类,气虚所致之疼痛,无论痛在何处,亦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病,当以补气为治疗大则,遂拟黄芪饮一方,因气虚之程度酌情调节黄芪之用量,无论胸痛,胃痛,腹痛,头痛,臂痛,亦或腰腿痛,即便老病顽疾,亦屡起沉疴于须臾之间也,此临床一得,不敢私藏也!遂拟方生黄芪60克,丹参10克,三棱3克,莪术3克,川牛膝10克,三剂而好转,减黄芪用量为45克,又三剂,减黄芪为30克,又三剂,精神如常,脉如常,疼痛消失,痊愈。临证根据不同情况加减黄芪饮,治疗因气虚所致之疼痛不胜枚举。

本文节选自《医门推敲》 部。张胜兵中医著作七部,淘宝京东各大书店有售。

附:

补阳还五汤

出处《医林改错》

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组成:黄芪生,四两[10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变称中风。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治宜补气活血为法。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按语:

本方治疗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逐所致半身不遂的方剂,黄芪四两补气主药,以补为主,补活结合,有扶正祛邪之功,凡属由气虚为导致血瘀发为半身不遂者,用本方较为贴切。如属血瘀实证,本方不宜使用。

张胜兵本人第五个

张胜兵私人助理电话/

特别说明:张胜兵有五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iningjk.com/afhzp/246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