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摄影师一行人来到了山西省晋南稷王山区采风,这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后稷“教民稼穑”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数千年相传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在这里延续,当地农民生活方式保留的相当传统,一行人怀着崇敬的心去感受传统的端午民俗文化,当地影友老师特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黄土山沟里的小山村,希望能够拍摄到最为古老的端午民俗。
麦收季已经到来,高温天气伴随着接踵而至,山风吹过,生机勃勃的黄土山沟里飘进鼻孔的是草木和小麦的特殊香气,小山村沿山坡而建,一排灰褐色的民房隐藏其间,自然环境相当优美,一阵咚咚咚的声响回荡在山沟上空,瞬间打破了宁静,似乎就是在向我们召唤,寻声探访便很直接。
抬头仰望断断续续发出的声音来自对面山头,因为路径不熟,我们只看到了通往上方的一条杂草小道,磕磕绊绊的走了多米才拐上了水泥道路,远远望去看到了2户人家,绿色的砖门楼前一位老人蹲在那边挥动斧头,这里便是声音的来源,老人非常专注,走近五六米远他还没有发现我们,当地影友Y老师便用方言向他问好,他抬头看见我们立即扔下了斧子,站起身来,用我们听不太明白的方言和Y老师对上了话。
听Y老师翻译得知这位老人姓王,今年67岁,现在是和老伴两个人生活在这里,随后老人把我们让进了他的家,走进门楼便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院子,看样子有半亩之大,相对于在城市里的宅基而言这便是一个相当大的地方了,宽大的院子收拾的相当干净,主房便是建在黄土崖下的一排4孔窑洞,王大叔说这是30年前自己和别人换来的院子,他后来花了多元把所有的窑洞进行了重新翻建加固,才有了现在的样子,里边是冬暖夏凉,四季恒温很接地气。
“山村建在沟坡的半坡之上,大多数人家都是这个老人们传下来的窑洞建筑,小山村人不多,大多都是三两户散居一个地方,这些年农村经济好了很多人都跑进了城市,我家这个山头以前有3户人家,现在就剩我一家了,一年里几乎都是我和老伴在这里,算是占山为王,要想串门还要走几百米去对面的山坡,山村人少了,近距离的小道长期无人走就和废弃的一样,走大道赚得的过远,不如就呆在家里的好。”
王大哥的儿子现在和媳妇都生活在山下,和农村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过着打工的生活,基本就不种庄稼了,大叔当了一辈子农民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有现在还坚守在自家的13.5亩土地上,继续着传统的农耕生活。他说:“前些年国家提倡退耕还林,我把一部分土地栽种上了双季槐,算是家里的经济林,留了3亩口粮田,其余的种上了黄芩和柴胡,一年的主要收入就靠槐米和中药材,山地靠天吃饭,收入不是很高可是养活我和老伴还是富富有余。”
已经是早上9点半了,大叔和老伴还没有吃早饭,看到有人来到家里大妈便走出了窑洞,坐在夹巷的土灶台上开始烧火做饭,大叔在用辘轳取水,大家有点惊讶和兴奋,惊讶的是着古老的取水方式依旧存在,兴奋的是像见到久违了的老朋友,算是个稀罕之物,让我们更为惊讶的是老两口现在竟然还吃的“天水”。
大叔说:“黄土山沟自古就是个缺水的地方,老先人留下来的饮水方式就是吃雨水,雨水收集起来流进这个地窖中,一家人一年的吃喝就靠它,雨水来自天上所以也叫天水,其实山村几十年前就通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有,虽然打得是深井水可是因为地质架构问题,抽上来的井水碱性很大,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吃,现在的情况便是吃水还是天水,洗洗涮涮用自来水,家里就是两套供水系统。”
走进大叔的窑洞迎面感觉便是一股凉气袭来,窑洞是清一色的砖头白灰结构,是数千年的古老建筑材料形式,当地的窑洞很有特点几乎都是一门三洞,主窑的两侧挖有两个小窑通往两边大窑洞,中间这个窑洞便是客厅的功能,两侧的套窑各有土炕,一孔兼做厨房,另一孔兼备库房。大叔现在和老伴住一空,另一孔便是儿子和儿媳的卧室,中间的窑洞客厅里放有老笼圈,老桌子,电冰箱,还有新桌子,新旧物件都在这里集中放置。
走过3米长的套窑通道,我们来到了大叔儿子的窑洞里,这里也是一个新旧交织的世界,土炕老窗户地面墙砖铺底,墙体四围却是白色仿瓷涂料装饰,孩子常年不在家里,这边主要是大叔放东西的地方,一个圆形饭桌上放着一个西瓜,4个油糕,一堆大杏,2个粽子和一箱麻花,这是大叔儿子端午节特意买好从县城送回家的过节东西,大叔说:“现在社会好,生活好,天天和过年一样,见了好吃头也不稀罕,孩子送回来都放了一天了,没啥兴趣。”
当地人过端午一般讲究是吃粽子和晋糕,晋南人似乎对江米和红枣情有独钟,包粽子和蒸晋糕都是这两种食材,不同的是粽子要有芦苇叶子包裹,晋糕需要用铝盆蒸制,在当地人的眼里粽子比较讲究有仪式感,晋糕便是过瘾的吃法,先前的人里边红枣放的少,吃晋糕甜度不够往往会放上一把白糖,这些年物质丰富,红枣放的很多,许多人便不再放白糖了。吃晋糕和粽子除了有传统习惯和仪式外,其实当地人们更多的是一种享受甜蜜生活的形式。
当地人过端午形式感很强,大门和家里所有的门窗上都要贴五毒画,插艾草,其寓意都是驱邪去毒,求平安,护佑身体健康之意。
大叔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幸福,他说尽管和城里人相比起来还有差距,可是要和以前相比相比就好得多,生活上吃喝不愁,想吃什么有什么,穿戴也一样,年年添新衣,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孙子有出息,上学成绩好,奖状得了不少,这就是给他长了脸争了光。
王大叔在村子里算是个能人,他说年轻的时候有木匠的手艺,建房子箍窑洞那是拿手活,打家具做农具更不在话下,家里的修修补补那就是个碎碎的事情,说完拿出前几天在山上砍的一个小桑树做的木叉给我们看。
说了一会话,大妈将她一小盆晋糕蒸好了,有炒了一个菜,早饭也就算了好了,两个人坐在小桌前,吃了晋糕,外加了一个馒头,感觉很舒服,乐呵呵的继续和我们聊着天。
王大爷说:“两户邻居搬走了,我们老两口就成了这里的主人了,对面的村民常开玩笑说我就是山大王,一个山头都是我家的,话虽是开玩笑,其实要说起来还真是这么回事,自由自在的,想干啥就干啥,地里的双季槐和药材基本不需要管理,就是那3亩口粮田,耕种都是农机具人不出力,想干活就下地锄锄草当锻炼身体,在山上转一圈巡山还能看风景,心情也好。”
两位老人热爱生活,里里外外收拾得都相当干净,甚至还在院子里养了一些花草,大妈说:“现在生活无忧,这农家饭吃的比先前的富人都好,生活上现在几乎不花钱,粮食地里产蔬菜自己种,做饭有木柴,吃水有老天,衣食无忧了就要有个精神享受,没有文化咱就养个花草,图的就是好心情,你们说现在活着有多好,要和以前相比现在活的就是神仙光景。”
大叔的小麦这几天快要熟了,儿子已经帮他联系好了收割机,他现在不需要再像以往一样手挥镰刀人拉麦子了,所以没有了龙口夺食的紧张生活了,尽管三夏已经到来,他还是相当悠闲,早上无事便自己给自己安排了砍柴的小活来打发时间。
大叔大妈热情好客,我们离开的时候嘱咐大家过上一周时间再去他家,园子里的一大树李子杏就会成熟,邀请我们品尝,感受稷王山区现在的农耕生活。
稷王山里的传统农耕生活还在继续,尽管还在延续日出而作而落而息的方式,可是传统的生活还是融入了现代,这便有了现在王大叔老两口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好生活,您说是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