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药材用起来,给自己满满的元气

照顾孩子,更要照顾好自己,冬季给自己炖一盅汤,小小一盅也能温暖一天的心情,还能为自己做好健康管理。

很多人对于常见的药材,名字很熟悉,但是功效很模糊,用起来总不能得心应手,所以我们可以花几分钟时间,简单快速了解它们,用对才补身体。

一、太子参

太子参:性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太子参很温和,能够补气养阴,好像给身体下一场毛毛雨滋润,又好像给身体照进一律清晨的阳光,温暖而不强烈,所以也是娇嫩孩子常用药,很适合在冬季还在流汗的南方人,因为流汗耗气伤阴,太子参能够气阴双补。

药膳:太子参可以与排骨或瘦肉一起炖汤。对症情况,一般小朋友也可以喝。

二、党参/黄芪

党参:性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生津

黄芪:性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

党参和黄芪都是补气,都归脾、肺经,但是两者不同,党参偏补脾气,关键是补中益气;而黄芪偏补肺气,能益卫固表。用的时候,根据我们的身体需求来。

另外一般用的时候气血双补,会与当归一起搭配,比例一般补气药材多,补血的当归用的少。

三、枸杞

枸杞:性平,归肝、肾、肺经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枸杞偏补肾阴肝阴,比较适合熬夜伤阴后泡茶喝。熬夜后,很多人有枸杞搭配泡菊花的习惯,菊花比较凉,多数人的体质受不了太多菊花,所以搭配一般菊花1~3朵就好。对于脾虚大便不成型或时常腹泻的人,要慎用枸杞。

四、麦冬

麦冬:性微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因为熬夜、久坐、吹空调、晒太阳不足、饮食不合理,导致很多人的体质是阴阳双虚,麦冬是养肺、心、胃阴的药膳,可以与山药或枸杞搭配,山药养脾阴补脾气,枸杞养肾阴、肝阴,适合阴虚时、体内津液不足感觉燥热时食用。麦冬偏寒,虚寒泄泻者要慎用。

五、砂仁

砂仁:性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

对于脾虚湿气重的人而言,砂仁就好像一缕阳光照进身体里,把水雾化开。比较经典的药膳就是砂仁猪肚汤,可以健脾化湿,一般砂仁在煲汤时,都是后下, 5~10分钟在放入砂仁。

特别注意:砂仁的用量不宜过大,家庭用一般3~5克,用量大就容易耗气。

六、艾叶

艾叶:性温,归脾、肝、肾经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祛湿止痒。

对于虚寒体质的人而言,艾叶泡脚是冬季一大快活,可以祛寒温阳,通十二经脉,对于虚寒的人来说,用艾叶煮鸡蛋,也非常好,可以给身体进补。

禁忌:对于阴虚火旺、血燥生热的人要禁用。

七、三七

三七:性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通

对于有淤血症的人来说,三七是常用的药膳,三七可以与母鸡一起搭配,一补一通,做成三七蒸鸡,具有散淤定痛,益气养血的功效。

做法:三七20克(一半切成片,一半磨成粉),将10克三七片与鸡块一起蒸,蒸熟后散入10克三七粉。

八、芡实

芡实:性平,归脾、肾经

功效:固肾涩精、补脾祛湿、止泻。

芡实具有很好的健脾祛湿的效果,在干燥的冬季可以与滋阴的老鸭一起搭配,加入一些葱和生姜,可以益胃通阳、散寒除湿,又能养脾养阴不滋腻,湿气重的人也会有阴虚的时候。

对于脾虚腹泻的人,可以将芡实粉和大米粉一起搭配做成芡实糕。

周末,

为自己煲碗汤,

热气腾腾过日子!

推荐阅读:

浇水过多会烂根,那孩子喝水呢?

好用的咳嗽推拿法,收藏起来!(含视频)

好用的小儿食疗方,这些坑不要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iningjk.com/afhzp/272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