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种植及管理方法黄芪的播种时间病虫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m.39.net/pf/a_4620144.html

黄芪适应性强,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性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耐旱、耐寒性,怕涝、怕高温。野生于干燥向阳坡地上、开阔稀疏的灌木林中及沟边或林间草地上。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水力强的沙壤土。如土质黏重,则主根生长较短小、侧根多、生长缓慢,因而产量就低。土壤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宜。黏重板结、含水量大的黏土以及瘠薄、地下水位高、低洼易涝易积水的地块均不宜种植。黄芪为多年生深根系植物。自然状态下的野生黄芪根多而深。地上部生长繁茂,多分枝,每年秋季地上部分枯死,第二年由更新芽萌发新的地上部分。秋季果实成熟后,荚果开裂,种子自然脱出。

黄芪种子成熟期不一致,种皮厚、成熟早的较硬实、过于硬实的俗称铁子。因种子较硬实,故吸水力差、发芽困难。发芽率一般为70%~80%,蒙古黄芪种子千粒重6.04克,东北黄芪种子千粒重因产地、生长情况不同,差别较大。黄芪种子在地温10℃或以上时,土壤保持足够湿度,经10~15天即可出苗。在18~21℃时约9天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贮存2年的种子仍不减发芽率。土壤干旱种子不易萌发。黄芪一般2年生的易开花结果,但膜荚黄芪1年生的也有少数开花结果。幼苗细弱,怕强光,要求土壤湿润,略有荫蔽容易成活。成年植株和生长期喜干旱和充足的阳光。

选地和整地平地、山坡地均可种植。但黄芪是深根性植物,选地时要注意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或高燥的中性微碱性沙壤土,pH7~8为宜。地选好后,深翻30~45厘米,整平耙细,施肥可在深翻前撒于地面或做垄时扣入垄底。要施足基肥。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每亩施~千克,过磷酸钙25~30千克或二铵15~20千克。有草木灰的最好施一些。膜荚黄芪可做60厘米左右宽的垄,蒙古黄芪可做40~50厘米宽的垄。畦作的可做高20厘米、宽1~1.2米的高畦。2.选种及种子处理黄芪过去多为野生,栽培品种选育工作做得不够,遗传性很纯的栽培品种极少。各种间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在栽培中注意选择优良类型培育是十分有意义的。黄芪种子成熟期不一致,种子过于成熟易产生硬实而影响出苗,因此应适时采收,随时采收。采收后的种子用风选或水选。剔除瘪粒及虫蛀种子,选饱满、褐色有光泽的优良种子备用。为了提高出苗率,打破种皮不透性、打破休眠,必须用以下机械损伤或物理化学药剂处理的方法促进发芽。(1)开水催芽将种子放入开水中搅拌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调温至40℃(两开一凉水)浸泡2小时,将水倒出,种子加覆盖物闷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趁墒情好时播种。(2)机城损伤将种子用砖头等物搓至外皮由棕黑变为灰棕时即可播种。也可用体积相当于种子2倍的细沙,混合拌匀摩擦,当种子发亮时,就可带沙播种。(3)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的硫酸溶液浸泡3~5分钟,迅速取出,在流水中冲洗半小时后播种。此法能破坏硬实种皮,发芽率达90%以上,因硫酸腐蚀性强,应用此法时应慎重。墒情好时,可先催出芽后再播种;如墒情不好,不要催芽播种,可处理后干播。

播种多采用直播法,其质量好,产量高。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播种。春播:由于春旱,春风大,对种子发芽出苗不利,必须早播。以3月下旬为宜,最迟不能超过4月中旬。尽量提早为好。夏播:最好在7月上旬。这时土壤湿润,温度较高,有利于种子出土和保苗。苗生长得也健壮。但此期播种,杂草生长多而快,除草困难。秋播:在土壤结冻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后最好灌一次封冻水,避免春季过分干旱。播种时,在垄上开沟,深3厘米,播幅9~12厘米。踩好底格,湿度大时轻踩,干旱时踩的实些。条播,将拌沙的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2~3厘来,稍加镇压即可,也有大垄播双行的。畦播:在耙细整平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开沟深3厘米,播幅10厘米的浅沟进行条播,将拌沙的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2~3厘米。稍加镇压。播种量每亩2~2.5千克。集中育苗田亩播量5~7.5千克。大面积种植可用机械播种。苗长到9~15厘米高时,可按株距9厘米交叉两行苗定植,每亩留苗2.5万株左右。现种植1年生黄芪要亩保苗4万株左右。若缺苗,要补苗移栽或催芽补种。有的地方有先集中育苗再移栽的。头一年的夏秋播种出苗,第二年移栽。移栽在春季进行,也有春育苗秋移栽的。田间管理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齐长。因此在苗高4~6厘米时,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同时进行间苗。苗高10~12厘米,膜荚黄芪按株距9~10厘米,蒙古黄芪按株距6~7厘米定苗。要根据杂草生长情况及时除草及时铲。黄芪第一、二年生长发育旺盛,根部生长也较快,每年可结合中耕除草施肥2~3次。第一次于5月上中旬,每亩施硫铵15千克左右或尿素10千克左右;第二次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亩施尿素10千克;第三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亩施二铵15千克。视生长情况于8月底前可叶面喷施0.3%尿素3~4次,间隔7~10天1次。8月后施钾肥、磷肥。第一年秋大冻前最好每亩施腐熟农家肥千克盖头粪,防冻防旱。要多施农家肥,少施化肥。生长季节,特别是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烂根死苗。打顶:为了控制黄芪株高,减少养分消耗,在7月底前要进行打顶(摘去顶芽)。这是黄芪获得丰产的重要措施。

病虫害防治

黄芪病害有白粉病、褐斑病、锈病、紫纹羽病等,金龟子,生育盛期有蚜虫、豆荚螟等。

白粉病

病原是真菌中两种子囊菌。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荚果。开始受害时叶两面有白色的粉状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如覆白粉,后期在病斑上生长很多黑色小点,使叶片枯死,早期脱落或整株枯萎。该病多发生在6月份。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适当增施有机肥,使黄芪生长健壮。(2)适期防治。发病前、发病初期可喷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倍等量式波尔多液。关键是要适期喷药。(3)清除田间落叶、病残株及附近的野生寄主。(4)可用25%粉锈宁、62.25%仙生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交替喷药2~3次。

紫纹羽病紫纹羽病,俗称“红根病”。发病后根部变成红褐色,是黄芪的一种重要病害。病原是真菌中一种担子菌,主要为害根部,造成烂根。多在6-8月份发生,在高温多湿季节,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的条件下容易发病。初期为害须根,之后蔓延到主根。病斑初期呈现褐色,最后呈现紫褐色,并逐渐由外向内腐烂。烂根的表面有白线状物缠绕其上,此为病菌菌索,后菌索变为紫褐色并相互交织的菌膜和菌核。根部自皮层向内腐烂,最后叶片自下而上发黄脱落,整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1)黄芪收获时,应清除病根及病残组织,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2)与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种植一次。(3)雨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4)发病后用退菌特~倍液、甲基托布津~倍液进行浇灌防治,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豆荚螟(钻心虫)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苞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食害种子。老熟幼虫钻出荚外,入土结茧越冬。北方每年发生一代。防治方法:(1)深翻土地,实行轮作。(2)成虫发生盛期(开花前在花上产卵,幼虫钻进荚内),于傍晚喷洒敌杀死或速灭杀丁防治;或幼虫蛀荚之前,初果期,荚角形成泡,子粒刚形成时(7月中旬),喷洒80%晶体敌百虫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喷几次,直到种子成熟。蚜虫6-8月份发生。为害上部嫩梢,影响黄芪生长发育,用氧化乐果、敌杀死喷雾防治。

采收与加工采种:播种后第二年于6-7月间开花结籽。8-9月份种子变褐色时采收。在70%的荚熟了就采收。采后晒干脱出种子,放于通风干燥处贮藏。最好分期采收。播种后的第二年(有的第三年)秋季从落叶到霜降或春季解冻后至萌芽前均可采挖。挖时宜深刨以防折断根部。大面积机械采收为好,起挖的深,产量收获的多。收获后切下芦头,抖净泥土,除去残茎及须根,晒干。捆成小捆即成生芪,以身条干、粗长,质坚而绵、味甜、粉性足者为佳。#黄芪#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iningjk.com/afhzp/674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