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吃它,对长期失眠有益,对气血不足有用

龙眼,又被称为桂圆,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可以解馋的零食,还具有滋补身体的功效,因此被誉为可以与人参媲美的水果。龙眼的各个部分都是宝贝,果肉可以有效地滋养脾胃,果核能够缓解气滞止痛,果壳则具有收敛作用。

中医学认为,桂圆味甘、性温、无毒,具有滋补的特点。李时珍曾说过:“食物中以荔枝最贵,而药食两补之效,则以龙眼最佳。”而清朝的王士雄更是认为龙眼可以“大补气血,胜过人参黄芪”。由于龙眼营养丰富,中医临床上常用它作为一种中药,尤其对于补气血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有“北人参,南桂圆”的说法。

新鲜的龙眼果肉饱满多汁,甜味可口,深受人们喜爱。而干燥的桂圆则更便于储存,成为高品质的零食和烹饪原料。无论是干燥的龙眼还是新鲜龙眼,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功效,都可以滋养气血。

龙眼具有益气养血的作用,适用于缺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气血耗损的人群。特别是对于面色苍黄、头发干枯、指甲脆弱、容易感到寒冷、精神萎靡、容易疲劳等表现气血不足症状的人来说,食用龙眼可以改善这些不适。此外,龙眼还具有补脾健胃的作用,对于胃口不好的人群来说,食用龙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食欲,还有润肺开胃的效果。对于那些因思虑过度、气血不足而导致心悸失眠和健忘的人,食用龙眼可以缓解这种失眠。

《本草求真》记载:“龙眼甘润兼具,既能补脾固气,又能保持血液不耗,因此可以长期滋养精气,避免出现惊悸和健忘等症状。”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还用龙眼成功治愈了很多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慌焦虑和大便出血的病例。因此,无论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压力较大而没有食欲,还是刚生完孩子的妈妈,都可以选择食用龙眼。龙眼不仅富含营养,还有提高记忆力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龙眼又名“益智”,实验证明它确实能够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

此外,我们通常只吃龙眼的果肉,但其实龙眼壳和核也是中药哦。龙眼壳具有解毒、收敛、生肌的功效,将龙眼壳煎水外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比如荨麻疹、瘙痒症、夏季皮炎等,能够止痒祛疹,效果显著。此外,由于龙眼壳具有祛风解毒的作用,将龙眼壳用冷水煮20分钟后饮用,可预防头晕。

龙眼核则是治疗止血和止痛的良方,对于创伤出血的治疗效果尤其出色。《纲目拾遗》记载:“张觐斋云,桂圆核仁,凡人家有小子女者,不可不备,遇面上或磕伤及金刃伤,以此敷之,定疼止血生肌,愈后无癜;若伤鬓发际,愈后更能生发,不比他药,愈后不长发也”。意思就是,家中有孩子的人可以常备几颗龙眼核,一旦孩子磕碰受伤,用龙眼核磨成粉末可以进行敷用。做法是将龙眼去掉外层黑色的皮,将龙眼仁研磨成细粉,然后均匀地洒在伤口上,可以起到止血生肌的作用。另外,你也可以将龙眼核粉包裹在纱布中,覆盖在伤口上,再用胶布固定,这样可以起到防止伤口感染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种补益心脑的方法。只需要取一颗晾干的龙眼,剥去核取肉放入嘴里,然后细细嚼成膏,再和口中的唾液一起咽下。每天在凌晨5点左右、上午、下午和临睡前各吃一次,连续一个月,一共吃九颗。这种方法在《冯氏锦囊秘录》中有所记载,被称为“取坎填离之法”,相传坚持一个月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不过,这只是方士们保密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尝试。

还有一种制作龙眼酒的方法。将克龙眼肉干放进瓶中,注入毫升白酒,密封保存,百日后可打开饮用。每次饮用15~30毫升,每日1~2次,连续数天。龙眼酒具有养心、健脾、安神的功效,特别适用于思虑过度、心脾亏虚、心悸失眠的人群。对于终日思虑、心血亏虚、心神不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面容憔悴萎黄的人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辅助食疗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湿盛中满、内有痰火的人以及孕妇不适合食用,不宜饮酒的人也应该慎重使用。

最后是一道名为桂圆红枣莲子汤的煮法。首先准备好8颗龙眼肉、10颗红枣、20颗莲子、3朵银耳、15克红糖和1升清水。将银耳泡发并去除黄根,将莲子泡发。将龙眼肉、红枣、莲子、银耳用清水洗净,然后放入锅中,倒入1升的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继续炖煮20分钟。煮好后,趁热加入红糖搅匀即可食用。这道桂圆红枣莲子汤提供了补心脾、治疗脾虚泄泻、虚胀的功效,同时也有补气血、安神的作用,对治疗失眠、健忘、心悸等症状有一定帮助。

尽管龙眼有许多好处,但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首先,热性体质的人不宜食用龙眼,因为它偏向于温补,多吃容易上火。其次,龙眼糖分高,容易产生痰湿,进而加重咳嗽、哮喘等症状,因此咳嗽、哮喘的人也不适宜食用。此外,肠胃积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的人也不适合食用龙眼。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龙眼糖含量较高,也不宜食用。另外,烟熏龙眼也不宜食用,因为烟熏会增加其干燥性,从而破坏了补脑安神的功效,并且容易引发上火症状。因此,建议大家选择新鲜龙眼或晒干的龙眼干进行食用,以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和功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iningjk.com/afhzp/511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