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用黄芪泡水喝,因为能补气。
很多医生爱用黄芪补气,且用量很大,少则30克,多则多克。
有些人说黄芪能升血压,有些人说黄芪能降血压,其实黄芪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认为,黄芪用量低于30克者升血压,高于30克者降血压。是的,就是量小升压、量大降压。
关于黄芪,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以治疗内伤劳倦,气虚乏力,肺虚咳嗽,脾虚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及一切气虚血亏之症。
补气之功最优,既能大补肺气,又能大补脾胃之气.长于补肺脾之气,治疗气虚体弱之证,临床常与党参、人参相须为用;若脾虚便溏或兼有泄泻者,可配炒白术、茯苓、扁豆等药健脾渗湿止泻,如《三因方》加味四君子汤;为补气升阳要药,对于脾虚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脱垂等,常与柴胡、升麻配伍,共奏升阳举陷之功,如补中益气汤。补肺气,用治肺气虚弱,喘咳短气,声低乏力,痰多稀白,常配人参、五味子、紫菀等药补益肺气,如补肺汤;用治肺痿劳嗽,唾痰带血,常配白芍、阿胶、五味子等益气补肺,养阴滋肾,如黄芪劫劳散。
固表止汗之要药,治表虚自汗,配白术、防风治之,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玉屏风散尚可扶正袪邪,预防气血不足、体虚感冒;治盗汗,常配炙鳖甲、秦艽、地骨皮,如《黄芪鳖甲散;若阳气大虚,汗出不止,又当与炮附子、生姜同用,如芪附汤;治黄汗病,汗出沾衣如柏汁,体重发热而渴,脉沉者,当配芍药、桂枝,如黄芪桂枝苦酒汤。
能行水消肿,用于气虚水停,尿少浮肿,常配白术、陈皮、猪苓、茯苓等,如黄芪补中汤;治卫表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之风水,常配白术、防己等药益气健脾,祛风利水,如防己黄芪汤;对皮水肢肿,兼有阳虚者,又可配防己、桂枝等药益气通阳利水,如防己茯苓汤。
可排脓止痛、托毒生肌,用治气血亏虚所致之疮疡久溃难敛者,常与当归、川芎、皂刺配伍,如透脓散;治疮疡溃后久不收口,常与白芍、丹参、天花粉、乳香等用,如内托生肌散;亦可用治小儿疮痘气虚塌陷,多与人参、肉桂、炙甘草同用,如保元汤。
黄芪乃补气诸药之最,补气升阳要药,以补虚为主,凡是中医认为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体衰日久,倦怠乏力,言语低弱,脉细无力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具有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好。
水煎服每次用量9--30克。
补气升阳宜炙用;益卫固表、行水消肿、托毒生肌宜生用。
过量服用黄芪会引起头晕、胸闷、失眠、剧烈肢体疼痛,或引起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平时就容易上火的人慎用,感冒,有表实邪盛,高热,大渴,口干咽喉痛,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治汗症:黄芪15克,红枣20枚,加水适量,文火煎煮1小时,每日一剂,分2-3次服食,连服10天。对气虚卫表不固之汗症。亦用于气血不足,病后体虚,体弱多病,白血球减少方,血浆蛋白偏低患者。
治胃下垂:炒黄芪30克、枳壳1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治过敏性鼻炎,黄芪茶:黄芪30~6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长期服用。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往期精彩
?郭德纲曾在玻璃橱窗生活48小时,看到他的旧照,怀疑自己看错了
?北京十大最美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排榜首
?郭德纲妻子近照曝光,带儿子现身游乐场嗨玩,郭汾阳肉嘟嘟超可爱
?全球最昂贵的九个动物:中国藏獒上榜!
你的赞和在看,我都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