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黄芪补气中之阳
黄芪性微温,味甘,为补药之长,故尊之曰“芪”。(《说文》:芪母也。)
《金匮》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用黄芪温和中阳。
李东垣著《脾胃论》进一步阐发“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观点,主张“益气升阳”,用黄芪以促进脾胃阳气的升发。
《世医得效方》又宗仲景黄芪主治表阳虚之旨,创立玉屏风散以固表阳。
《本经》谓主大风者,因它可深入骨谷之中,驱逐风邪的外达。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升发之力,排脓生肌。
表阳虚者,助阳固表;表水浸留者,温阳行水;气虚下陷者,升阳固脱,皆显示出它对脏腑之气的衰减现象,起到焕发、激进、升提、增强等作用。所以说,黄芪能补气中之阳。
02
人参补气中之阴
《本经》谓其主五脏,李东垣常云,血虚以人参补之。
在补气生血的方剂中,常以人参、黄芪等药相配伍。黄芪在补气中能发挥其升阳、补中、生发(逐邪、内托)、固表等性能,而人参在补气中能发挥其滋阴、润燥、生血、止汗等性能。
气虚者,补其不足,因而仲景治表虚则用黄芪,治里虚则用人参。
张寿甫曾治胸中大气下陷二则,“因一当外感之余,津液铄耗,人参兼能滋津液,一当久病之余,元气亏损,人参兼能固元气也”。
可知人参能益气滋阴,而黄芪能益气升阳。同属补气之药,而又有专主阴阳之别,互相配伍,则其效益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