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通纬·孝经援神契》曰:“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古籍中称“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所以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暑、湿为夏天主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大暑时期气候炎热,很容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出汗多了易伤津耗气。大暑季阳热下降,水汽上腾,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不出汗又无法很好地排除内里燥热,大暑之际易顺其天地,合理清热、祛湿、补气阴。
清热消暑
大暑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食两用食材,如菊花、荷叶、莲心、竹叶、薄荷等来祛暑,以利于暑邪的外散。清热应偏于辛凉浮散,而不宜苦寒沉降,即所谓的“夏宜用浮”。
健脾除湿
湿邪是大暑另一大邪气,加上夏天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所以应经常服用健脾利湿之品。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的药食两用食材,如茯苓、薏仁、芡实、白扁豆等,不主张用温燥之品,如陈皮等,以免伤阴,助长暑热。
补益气阴
暑邪易伤津耗气,人体大多偏虚,出汗多,常感口渴、疲乏,是气阴两虚的典型表现,故夏天宜常用益气阴、生津之品。中医有“冬补三九,夏养三伏”的说法,尤其在伏天,人体更加虚弱,天气越热,越要注意保护正气。一般多选用西洋参、麦冬、山药等药性平和、偏凉的补益药食两用食材。对气虚较明显者,可选择党参、黄芪等补益作用相对较强的药食两用食材。大暑节气不宜选用大温大热、油腻的补品,如桂圆、羊肉等,以防止生火。
专家推荐养生膳食
1.荷叶莲子粥
荷叶g、莲子50克,莲子用水泡好备用。锅点火倒入水,放入荷叶大火煮30分钟左右,将荷叶捞出,放入米煮至半熟时放入莲子煮至软烂即可食用。荷叶性味苦涩,平,归肝、脾、胃、心经。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莲子入脾、肾、心经。荷叶莲子粥清热醒脾,补脾止泻,补中养神,健脾补胃。荷叶莲子粥是大暑节气首选。
2.扁荷粥
白扁豆50克、荷叶克、大米50克。将扁豆、大米淘洗干净,荷叶洗净切丝。先取扁豆煮沸后,下大米煮至扁豆黏软时,再下荷叶,煮20分钟后即成,每日1剂。可清暑利湿,和胃厚肠,降脂祛腻,适用于暑热症。
3.薏仁芡实山药粥
芡实、薏仁、山药各克,芡实、薏仁均洗净,泡水1小时;山药洗净,切片备用,锅中倒入适量的水,放入芡实及薏仁煮开,放入山药改小火煮至软烂即可。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芡实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被视为延年益寿的上品,认为其具有“补中、除暑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等作用。薏米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山药味甘,温,平,无毒。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功效。三者同用相得益彰,互补缺失,是健脾去湿的佳品。
原文作者
于文龙,天津雅安光电科技园区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保健调理师高级技师、人社部公共营养师高级技师。
陆小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院院长,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临床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
郑运良,新健康栏目特约顾问、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分会会长、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人社部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高级考评员、人社局营养配餐裁判员、天津餐饮协会膳食营养专业委员会顾问、天津疫情期间膳食营养及心理健康干预专家组副组长。综合整理新报记者苗娜
本文来源: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