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性寒,“寒”是冬季气候的特点。中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的阳气。
《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中写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季天气寒冷,寒气主凝滞和收引,冬至一阳生,通常阴气重也会导致湿气过盛,所以通常寒湿之气相伴而来。
那么怎么抵抗这种寒湿之气选择哪种方式,药补还是食补?答案很明确,食补!
天有四时,正常情况下人体都会受到四时之气的影响,这不是一种极端的病理状态。可以选择食补,而不是用过于强烈的药物。
养生首选食补,食补所采用的材料都是日常我们能接触到的食物。说起食补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药食同源。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药和针灸。中药通常也和日常饮食有部分的重叠。因此,有些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
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
汤药在古代也被叫做“毒药”,虽然并不是真正的有毒,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来了“药补不如食补”这一观点。民间也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当然不管是食补还是药补,都需要辩证地进行。
在中医学中有一种气虚血瘀的证型,那么冬至将至,这类人群如何食补呢?首先,气虚血瘀会出现以下的症状:
1、会表现出明显的气虚症状,例如面色淡白、疲倦无力、气少不喜讲话、甚至出现心慌和失眠;
2、其次气虚难以推动血液的运行,就会出现血瘀。那么血瘀通常表现为胸胁疼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大多表现为刺痛,并且入夜疼痛加重。肢体关节疼痛,皮肤出现青紫或者瘀点、瘀斑。女性还可能出现痛经、闭经。
对于这种情况,今天就分享几个食疗方,仅供参考
食疗方1:黄芪当归乌鸡汤
原料:乌鸡肉克、当归5克、炙黄芪25克。
做法:乌鸡肉洗净,切块,和黄芪当归一同放在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炖熟即可
食材分析:
①当归性甘、辛、温,能够补血又能活血,对女性还能调经止痛。
②黄芪性甘,微温,能够补气升阳,固表止汗还能生津养血。
黄芪当归两者合用起到了气血双补的效果,同时配合乌鸡汤,能够暖身体应对冬天的寒湿之气。
食疗方2:红糖益母草鸡蛋汤
(此食疗方女性服用效果更加显著)
原料:鸡蛋两个,益母草20克,大枣十枚,红糖15克
食材分析:
①益母草性苦、辛,微寒,能够活血调经,利尿消肿。因为益母草本身偏微寒,所以加上红糖和大枣能够中和其药性,整体上既能活血又能达到温补行气的功效。
除此之外,还可以食用一些活血行气的食物,例如白萝卜、黄酒、洋葱、银杏、柚子、玫瑰茶、黑大豆、黑木耳、黄瓜、藕、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