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的出汗其实是保护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通过出汗,人体可以排出多余的水分,驱散热邪,从而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如天气炎热、剧烈活动、饮用热水或食用辛辣等情况后,汗孔会打开,汗出增多可及时泄热以保护人体;而当天寒饮冷和安静夜卧时,汗孔就会关闭,汗出减少,以免损伤阳气。
中医认为,若是白天经常出汗,稍一活动就加重者,称为自汗,多因脾肺气虚引起,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身体倦怠、容易感冒、面白少华或伴畏寒等症状。
很多人有容易出汗的毛病,没有感冒,也没有慢性病,明明天气很凉快,坐在屋里不动却总是大汗淋漓,稍微一活动则出汗更为严重,这种天气不热而异常出汗的情况中医称之为自汗症。
“自汗”与“汗出”一症,是指身体在不应当出汗之际(如不在大运动量活动或高温之情况下)全身明显汗出的异常现象;或者医生对服药后(尤其是发汗药)出现全身明显汗出反应的客观记载。
“自汗”与“汗出”基本同义,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体征。
自汗是指不因炎热、劳累、穿衣过厚、服用发汗药物等因素而时时汗出,动辄加重的病症。自汗症多见于感冒后、肥胖、久病体虚的病人。
自汗症的病因病机:自汗症有虚有实,虚证多见气虚、阳虚之后导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自汗;实证多为风热、湿热、痰饮等邪气迫汗而出。
自汗症的辨证论治:
虚证:虚证自汗,以补固为主。
1、营卫不和:
主要表现:汗出,恶风,或见头痛,发热,鼻塞流涕,肢体酸痛,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咳嗽加厚朴、杏仁,汗多加龙骨、牡蛎,心烦失眠加生地、百合、炒枣仁。
2、气虚:
主要表现:安静时汗出,微恶风,劳作后加重,平素易感冒,乏力易累,神疲倦怠,面色无华,舌苔,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加减:气虚严重,重用黄芪加党参、黄精;出汗甚,加浮小麦、糯稻根、麻黄根;舌红,脉细数,合生脉饮。
3、阳虚:
主要表现:时时汗出,乏力易累怕冷,肢体倦怠;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脉微欲绝等亡阳急症。
治法:温阳止汗
方药:轻者芪附汤,亡阳证用参附汤
组成:芪附汤:黄芪黑附子;参附汤:人参、黑附子
加减:汗出多加龙骨、牡蛎;口渴舌燥合生脉饮。
实证:实证之汗以疏泻为主
1、风热:
主要表现:微汗,汗出频频,口渴咽痛,咳嗽,发热,微恶风,头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
组成: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淡豆豉薄荷甘草芦根桔梗
加减:咳嗽合桑菊饮;咽痛明显加玄参、生地、蒲公英;
2、风湿
主要表现:自汗,恶风发热,身体酸楚,小便不利,舌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方药: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黄芪炙甘草白术生姜大枣
加减:身体重痛加羌活、防风、白芷;恶心呕吐加藿香、佩兰、苏叶。
注:本方黄芪、白术、炙甘草、大枣补气扶正,防己行水祛邪,属扶正祛邪兼顾之剂。
3、湿热:
主要表现:头颈部汗出,沾衣而黄,口中粘腻,口渴,身体困重,低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三仁汤
组成: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竹叶通草滑石
加减:腹胀、大便不爽加苍术、大腹皮
4、水饮
主要表现:自汗出,口不渴,小便不利,食少,心下悸,或心胸气满,或胃脘部按之辘辘有水声,脉弦滑。
治法:健脾化饮
方药:茯苓甘草汤合外台茯苓饮
组成:
1、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桂枝生姜
2、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枳实生姜橘皮
加减:咳喘加杏仁、厚朴;心下按之微痛,舌苔黄合小陷胸汤。
水饮自汗多见于老慢支、老哮喘
除了以上所描述的,下面简单列举自汗所有的病因、病机、证型,以备临证使用。
主要病因病机
(1)风邪犯表
(2)风热犯表
(3)里(气分)热盛
(4)内风夹热
(5)心火炽盛
(6)厥阴瘀热
(7)阴虚内热
(8)卫虚失固
(9)肺气虚
(10)气血空虚
(11)卫阳大虚
(12)少阴阳虚
(13)阴盛格阳
(14)阴阳离决
3.自汗机理
(1)风性疏泄,鼓舞津液外泄
(2)风热迫津外泄
(3)热迫津泄(如白虎汤证)
(4)风性疏泄,热迫津泄
(5)汗为心之液,火(主要指心经气分的火邪)性急迫,津液外泄
(6)汗血同源,津液常需借血以布运,气郁则血瘀,瘀则血中可生瘀热,以致迫津外泄
(7)肾主五液,肾经虚热,可迫津外泄为汗,同时还可造成阴液难以内守
(8)卫气虚可致玄府难阖,汗津外溢
(9)肺主皮毛,肺气虚可致毛窍失固,致津泄为汗
(10)气随血脱,卫气失固,以致汗出
(11)卫出于下焦,肾阳为卫气之根,寒邪伤表里之阳,加之发汗过度,造成卫气大虚,同时阳虚不足以接续充养卫气,造成肤表失固而津液大泄。
(12)(少阴心肾)阳虚失固,津液外泄。
(13)阳气大虚造成表气不固,可致表津外竈;加之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形成体表客热迫津外泄。
(14)阴阳均失秘藏。
4.病因病机鉴别
(H)常兼恶风发热(翕翕发热),脉浮。
(2)常兼发热口渴脉浮数,或咽痛咳嗽。
(3)常汗多,必恶热,烦渴较盛。
(4)阵作大汗,在上则咳甚气促,在中下则消渴善饥。
(5)常见大汗面红,烦躁不眠,甚则狂躁、骂詈不休(或笑不停或笑中夹骂)而不识人。
(6)常见焦虑急躁则汗出全身,或难以入寐,甚则丑寅时常常自醒。
(7)常自汗盗汗出,常兼五心烦热,夜醒口干,午后歡红,脉细数尺沉。
(8)常自汗出,汗出时恶风肤凉,多现右寸脉虚或沉弱,易患感冒,患感冒时其症多见发热、自汗恶风。
(9)气短声低,多见右寸脉虚或沉弱,动则汗出,易患感冒,患感冒时症见流涕、咳嗽。
(10)大汗出现于大量失血(如外伤、血崩或产中大出血)后,脉常现细弱或虚大,若未及时补足气血,自汗可逾月。
(11)汗出时或即将汗出时,即通身恶寒甚,甚则欲寒栗,汗出时肤冷,若得温覆、重衣、向火,则恶寒可减轻,脉不沉而虚浮,或浮微,无里证。
(12)肾阳虚则症见动则易汗岀,怯寒肢凉,背怯寒,夜尿多,尺脉沉或兼弱;心阳虚则症见汗出心悸欲得按,易惊恐,背怯寒,常见寸脉沉。
(13)症现身发热或大热,反欲得近衣,反汗出、面赤,下利清稀,脉浮大而空,或脉沉细微。
(14)在杂病中,往往表现为精神离散,脉虚大或微弱数疾之时,气急息高躁扰,汗出而死;在时病卒病中,则可突然汗出,气绝而亡。
5.病种举例
(1)(伤风)感冒
(2)(风热)感冒
(3)温病(阳明里热盛)
(4)风消
(5)狂证
(6)郁证
(7)虚劳
(8)汗家(营卫失和)
(9)虚劳
(10)产后自汗
(11)汗家(太阳虚寒)
(12)惊恐症
(13)伤寒危证
(14)伤寒死证
总结:多汗、自汗多见于久病体虚、体质虚弱者,西医对此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而中医的补气、温阳、固表、祛风、除湿等治疗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