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古城大同,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形成自己独特的土特产品。加上这里又是北方民族长期聚居、融合的地方,形成当地特殊的风土民情和地产。旧志曰:“民所滋生,各依方物。”这里历朝贡品就多达20余种,且不说魏都平城宫室之用,唐云中郡贡品就有豹尾、雕翎、马、羊、牦牛尾、蜂蜜等。金代西京大同府贡鹰、鸿鹄、羊、白蛇、松香、松明、安息香、地蕈、黄连、甘草、枸杞、玛瑙环子、数珠、石碌、碾玉砂、煎盐、捞盐等。元代贡大同黄鼠、胡麻油及莜面等,还在大同设官监管,把黄鼠列为御食贡品。明代贡品以各种毛皮为主。清代大同贡铜火锅等铜器、砂器。据《大同县志·物产》载:“谷中之穬麦,蔬中之地旒,以及花鸟类中之摇坠与慈老,皆他产所无者。”
大同地处塞北,冬长夏短,温差较大,皮衣就成了当地人御寒过冬之必需品,“白天穿,黑夜盖,天气一热毛朝外”。大同又是皮毛加工基地。通志记述大同风土时说,(大同)其匠艺最多者,尤有毛袄匠、口袋匠十倍于他处。《中国实业志》载:“大同皮货业历史最悠久,不但执手工业之牛耳,在全国手工业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在前清末叶至民国初年颇为发达,其时有皮庄80余家,每年皮货原值约花银百余万两,其产货之多,销售之易,可谓黄金时代。”当时资本最丰厚的是天成源,达元(大洋),其皮货除销往天津口岸外,其余销往常州、无锡、上海等地。其时,大同生产的大、中、小号皮箱也颇畅销。年七七事变后,皮毛被日军掠夺和垄断,皮庄80%以上破了产。新中国成立后,大同市皮毛制革厂成立,采用酶鞣制革新工艺,逐步实现半机械和机械化生产,产品多达多个花色品种,远销美国、日本、俄罗斯、丹麦等国家和地区。
黄花,亦称萱草,俗称金针。大同栽种黄花始于北魏,到明代永乐年间已大量栽培,并将其作为重要出口商品远销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南洋群岛诸国,享有极高声誉。黄花还被作为素食佳宴中的上品。民国22年(),大同黄花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黄花5万公斤,产量多,质量好。大同黄花蕾长、个大、肉厚、油多、脆嫩、色泽金黄鲜亮、没有霉斑黑点,花六蕊,每根长达一寸半左右;顶端的花蕊比其他地区的黄花颜色要黄,味道要香,摘花食用时,水泡一昼夜不发黏,独具特色。每年采摘季节,大批京、津、沪、绥商客来大同收购,就地加工,远销国内外市场。20世纪30年代,这里就成立有黄花公司,专门收购经营黄花。年,大同县被确定为山西省黄花生产基地县。年,大同在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上荣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荣誉奖状。年,大同获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年,大同县黄花种植总面积达到9万亩。
北岳恒山脚下,以正北芪而驰名中外,被誉为“黄芪之乡”。该地出产的黄芪被销往世界各国,备受用户青睐。黄芪是一种名贵中草药,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淀粉、黏液质、叶酸、甜菜碱、胆碱树胶纤维素、生物碱等物质,被视为“止汗固表、驱暑、扶伤、拔毒排脓、生肌健体”的“圣药”。每百克黄芪含硒达10毫克,硒是防癌抗癌的重要营养素。也有人用它作汤料、饮料,煮肉,泡酒,配佳肴等,直接作为补品保健身体。恒山黄芪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独占鳌头。恒山山脉连绵公里,山高、坡广、气候凉爽,最适宜黄芪生长。早在0年前的北魏时期,即有采药师上恒山采刨。元代末期,该地区又引进大青山黄芪。清代恒山黄芪则以品种纯正、质量高、数量多、黏性足、不打叉、皮嫩条顺而著称。年,浑源全县黄芪种植面积达到亩,采购数量为27.16万公斤,销往东南亚各国及日本、韩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有正黑芪、正白芪、副白芪、正黑芪片等四大类15个规格品牌。
此外,浑源韩村砂器、灵丘的珍禽黑鹳、广灵白麻、瓜子、豆腐干、东方亮小米、画眉驴、大同胡油、绿豆、胡萝卜、道士窑羊肉、小尾寒羊、沙棘、大结杏、杏脯、尉家小村葡萄、阳高沙果、槟果、红姑娘、灵丘核桃、花椒等均为当地特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