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孩子经常生病,体质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脾虚,而脾虚里大部分的孩子又是脾气虚。
脾气虚我们就要健脾补气,今天给你推荐一个补气小能手—黄芪。
马上给你分享黄芪的3种吃法,赶紧分享、收藏起来吧!
黄芪补气
补的是哪里的气?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黄芪是“补气第一要药”。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擅长补气固表,有“小人参”的美称。
从它的归经我们就能看出,黄芪补气,补的就是脾气和肺气。
而中医上说补气,也是重在补脾气和肺气。
在五脏中,脾土生肺金,肺气虚也和脾虚也分不开关系。
而黄芪既补脾气,又补肺气,是一味不可多得的好食材。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怎么吃它吧!
气虚出汗多,喝黄芪红枣汤
之前有妈妈问,孩子总是容易出汗怎么回事?
如果孩子经常白天稍微一动就出汗的话,这种情况在中医中叫做“自汗”。
而自汗多半是因为气不足,不足以固摄住津液,收不住,所以出汗不止。
在孩子消化正常,没有积食,也没有感冒或者是上火的情况下,容易头部出汗的话,那多半是气虚了。
这里推荐黄芪红枣汤,红枣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生津液的作用。
黄芪红枣汤——益气固表,止汗
食材:黄芪15g红枣5颗
做法:
1、红枣洗净去核备用
2、黄芪洗净备用
3、加水适量,小火煎煮1小时以上
作用:温阳益气固表止汗
适用人群:1岁以上孩子及成人
吃法:一天喝1~2次,每次一小碗。
气虚积食,喝黄芪鸡内金粥
现在处于秋季,其实正是进补,也就是补虚补气的好时候,可以把夏天亏空耗损的气给补回来。
但是切记不可大量进补的“贴秋膘”,因为稍一不注意吃多了,就又积食了。
这时候推荐用黄芪来温和进补,补脾气。
搭配鸡内金来促进脾胃的消化,一方面能够补虚,另一方面不用担心会补过头,有积食的后顾之忧。
黄芪鸡内金粥——健脾补气、消积
气虚便秘,喝黄芪陈皮猪肉汤
一说到便秘,就是费劲的拉不出的既视感。我们之前写过关于不同便秘的分类,其中有一种就是气虚便秘了。
而气虚便秘的宝宝大便不是很干硬,更多的是前干后软,总是想拉粑粑,但是拉不出。
这就是因为脾气不足,无法推动大肠向下排出粪便,从而出现便秘的症状。
如果宝宝在排便的时候还伴有出汗、气短、便后神疲乏力,没有劲的话,那就是需要补气了。
这里推荐黄芪和陈皮相搭配,陈皮除了能够开胃之外,还有能够理气健脾的作用。
我们用黄芪把气补进去之后,还需要陈皮来做“向导”。
帮助气去它该去的地方,在这里就是帮助我们把身体内的废物,向下排出体外。
黄芪陈皮猪肉汤——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食材:黄芪30g,陈皮20g,猪肉50g、红枣10颗
做法:
1、猪肉洗净切块,红枣去核,与黄芪、陈
皮一起放入锅中
2、加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煲熟
3、加入适当盐调味即可
作用: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适用人群: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黄芪虽好,2点要注意说了黄芪的这么多好处,从上到下,气虚表现仿佛它都能够起到一臂之力,但吃黄芪,还是有注意事项的。
1黄芪,阴虚火旺慎用黄芪本身性温,如果是阴虚火旺的孩子吃的话,很容易上火。晚上盗汗比较明显的孩子,很多表现为阴虚火旺。(盗汗和自汗是有区别的哦)如果是阴虚火旺的孩子,可以吃白术、太子参等常用于日常保健的补气药材。白术太子参如果孩子容易生病,体质差,可以选择滋阴生津的食材中加入黄芪来补气改善体质。2黄芪,应当先通后补很多人觉得自己感觉四肢乏力、胸闷无力,就会第一反应自己气虚了。然后就去买点黄芪切片泡水喝,其实是不建议的。下面这张气虚自测表,可以对照看看,气虚的表现,你是否全中枪。我们在用黄芪补气之前,需要判断自己的具体身体情况。如果体内的湿气和垃圾阻碍了气的运行的话,也会出现提不起劲儿,看起来很虚的表现。这时候需要做的是先清理体内的垃圾,给补进去的气,提供一个通畅无阻的通道。总结一句话,就是先通后补。给气虚的孩子补气,一方面合理进补之外,还要注意气的损耗,这样孩子才能长久的身体棒,少生病。好了,今天关于黄芪的吃法就说到这里了,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转发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了解黄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