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出汗,一张方子,补气、潜阳、敛汗,消除患者“多汗”后,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仁医都是逆流而上的?
医路漫漫,学医这条路,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走的。
上大学时,我们老师经常说:学中医的人有很多,但很少有人能担得起“仁医”二字。那什么算得上是“仁医”呢?
遇有请召,逆流而上、远近必赴!
刚开始我还不明白为什么老师会说出这样的话,在我看来,不是所有人都能耐得住学医的坎坷、行医的清贫,除非他是真的爱中医、爱患者。
这样的一群为梦想甘愿吃苦的人,怎么可能不会成为一名苍生大医?
进医院后,我终于明白老师话中的深意,我发现永远都有人爱中医、时刻为患者考虑,但很少有人能永远都和患者站在同一立场上,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就拿这次疫情来讲吧。
疫情刚来的时候,趁着大家恐慌,哄抬医疗用品价格、拉踩中医的人也都不在少数,他们也是医务工作者,但他们不仅没有逆流而上的勇气,还因为“利益”脏了身上的白大褂。
同样也有无数医者院士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担得起仁医二字。他们身上,有千里签署志愿表、自愿奔赴疫区的无畏,有八个小时滴水不进的坚持,有与传染病毒抗争救人的医术。
对于他们来说,患者从来都不只是新闻报道上的一串数字,而是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
我身边就有一位“仁医”,是年轻时,我在乡下义诊认识的。
明明早已上了年纪,可遇到患者不便出行的,还是背着药箱就去了,他的家人也不免担心,他的身体能否受得住,他却只是豁朗笑道:做人行医,本就是一场修行,踏遍这世间的山水,赴患者之约是我们理所应当做的。
他的话让我醍醐灌顶。
后来,我也曾翻过两个山头去治疗一个身患多汗之症的患者,在从两个月前出现多汗的症状。
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就一直没能接受治疗。想到这位前辈的话,我便提出上门问诊。
细问情况后,我发现患者每当在身体活动或吃饭以后,头发、衣服都湿透。夜里睡觉的时候,被褥也能湿透。总之,这汗出起来没完没了。
看诊后,我发现患者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除多汗外,伴有稍微动一动就容易上不来气儿,浑身没劲儿,吃不香、睡不好,大便不成形等问题。
辨证后开方:黄芪、山药、龙骨、牡蛎、浮小麦。
结果用药7剂后,出汗的情况就大有好转,食欲又增加。药不更方再用15剂后,睡眠、食欲基本恢复正常、多汗的情况消失。后用10剂巩固疗效,防止反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患者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是气虚的表现,多汗则说明这是脾肺的问题。
这和出汗有什么关系呢?
中医看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如果脾虚,水谷精微不能被运化,会在体内聚而成湿,另外水谷精微吸收障碍,身体气血就会得不到补充而出现气血亏虚,气虚不能固表,不能收敛汗液就会导致容易出汗。
就像一个装满水的瓶子,瓶身要是被戳破了窟窿,水就会往外漏。
所以治疗的关键就在于补气、敛汗。
方中黄芪是补气的高手,山药是健脾的高手,一个能直接补气,一个通过健脾,增加气血的生成,加固气机这个身体的防护墙,气足身体就不会出现问题。
牡蛎敛阴潜阳、止汗化痰;龙骨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敛汗。两药用在一起,龙骨益阴之中,潜上越之浮阳,牡蛎益阴之中,摄纳下陷之沉阳,相互促进,增强益阴潜阳,镇静安神,软坚散结,收涩之力。适用于头晕头痛、自汗盗汗等。
这两味药通过潜阳,就像是拧紧了瓶盖,增加瓶内的气压,从内部防止水液外流。
最后用浮小麦固表止汗、益气除热,与补气、潜阳的诸味要用在一起,增强止汗的效果。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天平,想要维持平衡,就需要全方位兼顾。
行医多年,我始终谨记:凡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任也。是以大凡医者,其德能仁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