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已进入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为做好新常态下本市疫情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近日,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制定了《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版)》。
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
(版)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中医把包括季节性流感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等称为瘟疫,也有谓之“疫病”、“毒气”、“戾气”或“疫疠”。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中医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经验。为更好地做好防疫工作,本会组织专家,在总结古今文献并结合最新防疫实践的基础上,以天人相应,以人为本,“扶正气、避毒气”为原则,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本预防方案。
社区居民
一、生活起居预防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适时增减衣物,防寒保暖。勤洗手,勤开窗通风,疾病流行时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咳嗽或打喷嚏时要遮住口鼻,喷嚏后要洗手,使用纸巾后正确处理纸巾;到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需佩戴口罩。
2.“饮食有节”。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有一定的节律,节制,切不可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少进食刺激煎炸燥热之品,荤素搭配,营养适当。
3.“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天宜早卧早起,冬天宜早卧晚起。科学安排工作学习,避免过度娱乐熬夜。
4.“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良好心态,“恐则气下,惊者气乱”,对疾病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学习、工作、精神极度紧张的人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当放松。
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健卫生、饮食平衡、起居规律、劳逸结合,适度增加体育锻炼,切勿过度疲劳。
二、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均衡,粗细结合,荤素搭配,饮食富含纤维,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来调整体质,预防流感。
1.药汤
葱白汤:葱白3根。水煎服,连服3天。适合受凉后鼻塞、流清涕者。
藕丝百合汤:将g藕洗净削皮切细丝,百合50g剥片切丝放入开水锅中,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熬成汁,藕丝和百合丝烧至酥烂,加入冰糖适量即可。每日一剂顿服或分次食用。适合健康者,口干、鼻燥等秋燥症者。
芦根萝卜橄榄汤:芦根30g,鲜萝卜g,葱白7根,青橄榄7个。煮汤代茶饮,连服3天。适合健康者,咽痛,烦渴症状者。
青果萝卜汤:鲜青果3-5个(劈开),鲜萝卜1个(切开)。煮水代茶饮。连服2-3天,适合咽喉肿痛,咳痰,烦热口渴者。
二白汤: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加水适量,煮沸热饮。淋雨受凉偶感风寒者用。
赤小豆绿豆汤: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具有健脾祛湿作用。
2.药粥
薄荷梨粥:薄荷3g、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适用于平时容易“上火”的患者。
银花豆豉粥:银花9g,淡豆豉9g,水煎去渣,加入粳米60g,白糖适量,煮粥食。此食疗方可有清热解表之效,适用于外感风热邪气患者。
绿豆薏米粥:绿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汤后去甘草包,服用。具有健脾祛湿解毒作用。
3.茶饮
苣菜菊花饮:苣菜30g,野菊花15g。水煎服。连服2-3天,适合感受风热咽痛不适者。
桑叶菊花茶:桑叶3g、菊花3g、芦根10g。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适合咽痛、口干、舌红者。
姜枣薄荷饮:薄荷3g、生姜3g、大枣3个。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薄荷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ml-ml,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淋雨受凉偶感风寒者用。
枇杷叶茶:枇杷叶15g。水煎服。连服3天,适合慢性咳嗽者。
对于素有内热的居民,要避免温热性食物、辛辣麻等调味品及各类中药相关的温热性补品;可适当选择一些有寒凉性质的中药饮片浸泡,代茶饮用,配合偏于寒凉的蔬菜、水果等效果更佳。
对于素有阳虚体质的居民,要避免贪凉,避免寒性食物等的摄入,平素可适当食用一些温补的食物,亦可选择一些温热性质的中药饮片浸泡,代茶饮用,配合偏于温热性的蔬菜、水果效果更佳。
三、外治法
1.穴位按摩
取穴:迎香穴、风池穴
操作方法:用两手中指分别按摩两侧迎香穴位,每次1min,鼻腔内有酸胀谓之得气;用两手拇指分别按摩两侧风池穴,每次1min,如局部有酸胀感谓之得气,每日1-2次。
功效: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会穴,阳维脉主阳主表,风池为风入之门。鼻为肺窍,为邪气入侵肺脏的通道,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按摩该穴位具有疏经活络,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作用。
2.头面部按摩
干洗脸:两手掌心相搓,搓热后反复摩擦脸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直至脸部发热。
梳抓头:两手五指分开放在头两侧,像梳头那样从前向后,从外向内梳抓头皮。
揉擦眼眶: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食指放在眼眶上,由内向外,先上后下,反复擦揉眼眶。
按揉太阳穴: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反复按揉,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揉擦鼻根:两手拇指或食指放在鼻根两侧,上下反复揉擦。
3.中药足浴
处方:桂枝20克,麻黄、羌活、独活各15克,红花、细辛、艾叶各10克。
上方水煎取汁,倒入盆中,兑入温水适量,将双足浸入,待水温下降后,再适当兑入热水,边洗边搓,直至水加至踝关节以上,双足暖和,皮肤发红为止。每晚1次,每次20-30分钟。足浴后,再用双手交替按摩涌泉、承山、足三里等穴位,可增强足浴效果。
4.小儿推拿
按揉百会:小儿取坐位,家长用拇指在百会穴上轻轻地按揉,约2min。
摩腹:患儿取仰卧位,家长坐于患儿的右侧,用手掌放于患儿的腹部,作逆时针方向的摩动,约次。
按揉足三里:家长用拇指轻轻按揉两侧的足三里穴,每穴按揉1min。
捏脊:患儿取俯卧位,家长用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对称捏起患儿背部的皮肤,从尾椎捏至大椎穴,捏3-5遍。
以上操作每天可早晚各做1次,一般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四、保健功法
《素问》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平素可进行培补元气的保健功法锻炼。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
医疗机构
秋冬季节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医疗机构门急诊及发热门诊病人增多,流动性增加,院内医护、门诊患者及陪护家属、院区住院患者等面临接触感染风险。在疾病流行期间必须加强院内防控、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医院内就诊环境井然有序,规范安全。做好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与其他就诊患者分流,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可采取适当的中医药预防措施,减少疾病流行。根据医疗机构特点,建议措施如下:
一、防感凉茶法
益气解毒方
药物组成:大青叶g、连翘g、金银花g、黄芪0g、防风g、白术g、芦根g、生甘草g。
用法:加水20L,大锅煎煮,每次一百人份,每份ml,根据门诊量及患者需求酌情增减。
适用人群:该方标本兼顾,来院就诊普通人群均可服用,尤其适用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密切接触,免疫力低下人群。
二、中药香囊悬挂法
化浊辟秽方
药物组成:藿香、艾叶、石菖蒲、苍术、白芷、八角。
用法:上述药物等量研末,装入袋中,每袋10-30g,或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不同中药成分香囊。可将上述香囊悬挂于门诊诊室、预检台、门诊挂号处、药房取药处等人群密集地方,化浊避秽,预防流感。
三、中药熏蒸法
化浊解毒方
药物组成:贯众50g、艾叶30g、苍术30g、藿香30g、薄荷15g。
用法:上述药物合用或单用,加水煎煮成0ml药液,置于超声雾化消毒器内,关闭门窗熏30min,1-2次/d。一般20-30m2放置一个超声雾化消毒器,熏蒸完毕后可开窗通风。
四、中药内服预防法
1.益气扶正方
药物组成:黄芪12g、党参9、防风9g、白术9g、紫苏叶9。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ml,每日2次,可连续服用3-5天,停药2-3天后视情况继续服用。
适用人群:普通人群,儿童、高龄老人、有慢性基础疾病等体弱易感冒人群。
2.清热解毒方
药物组成:大青叶15g、野菊花15g、生甘草6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ml,每日2次,可连续服用3-5天,停药2-3天后视情况继续服用。
适用人群:普通人群,与季节性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人群,具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
3.疏风清热方
药物组成:桑叶9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ml,每日两次,可连续服用3-5天,可视具体情况继续服用。
适用人群:肺热患者,临床表现为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4.温肺散寒方
药物组成:紫苏叶9,生姜9g,红糖15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ml,每日两次,可连续服用3-5天,可视具体情况继续服用。
适用人群:近期受凉、畏寒怕冷、鼻流清涕、手脚冰凉等为主。
5.健脾化湿方
药物组成:白术15g、佩兰12g、陈皮12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ml,每日两次,可连续服用3-5天,可视具体情况继续服用。
适用人群:湿邪中阻患者,临床表现为面晦无光,常有腹胀,大便偏溏。
6.消食导滞方
药物组成:藿香6g、紫苏叶6g、银花10g、生山楂10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ml,每日两次,3-5付为宜,
适应人群:易夹食夹滞儿童。此类儿童容易“上火”,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中药内服干预需注意以下事项:
1.老人及儿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
2.慢性疾病患者及孕产妇慎用;
3.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4.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5.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偏方和验方;
7.使用中药预防,应由中医师开具相应处方,不得自行判断、选择。
五、中医外治法
1.穴位注射法
药物:喘可治针、黄芪针、斯奇康注射液等。
用法:患者可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注射针剂及注射穴位(一般选择双侧足三里、曲池)。
适用人群:高龄老人、有慢性基础疾病等体弱易感冒人群。
2.穴位贴敷法
药物组成:一般以温阳抗寒药物为主(具体用药参照各医疗机构协定处方)。
用法:敷贴药丸用胶贴固定治疗穴位,每次敷贴留置时间4-6小时,隔1-2天可敷贴一次,12-18次为一疗程。
适用人群:以虚寒证(肺虚、脾虚、肾虚)为主的慢性肺病,取穴按需选择(天突、大椎、膏肓、肺俞穴等)。
3.耳穴贴压
取穴:肺、脾、肾上腺、内分泌。
操作方法: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0.5cm0.5cm大小)贴在耳穴上,用手指按压胶布,使耳穴部有明显胀、热、痛感。每日按压耳穴3-4次,每次按压3-5分钟,3天后更换,两耳交替贴压,每周2次,8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休息1周,连续2个疗程。
来源:上海市中医药学会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