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神农氏的足迹之桂枝

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桂枝,味甘、辛,气大热,浮也,阳中之阳,乃肉桂之梢也,其条如柳,故又曰柳桂。能治上焦头目,兼行于臂,调荣血,和肌表,止烦出汗,疏邪散风。入足太阳之腑,乃治伤寒之要药,但其中有宜用不宜用之分,辨之不明,必至杀人矣。

桂枝是太阳经的药,邪气进入太阳,会导致头痛发热。凡遇头痛身热之症,桂枝当速用以发汗,汗出则肌表和矣。

人身有荣卫之分,风入人身,首先必会伤卫气,由卫而入营,再由营卫而入腑, 由腑而入脏,这是正常的次序,不可紊。

太阳病,头痛而身热,这个时候邪入于卫,还没有入于营,桂枝虽是太阳经的药,但是桂枝只能祛卫分的邪气,不能祛入营分的邪气。凡是身热而无头疼的症状,都不是太阳证,就不可以妄用桂枝。如果初起身热头疼,过一段时间头不疼了,身还是发热,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太阳证,就不可妄用桂枝。而且桂枝本来就是发汗的药,有汗一般情况下应该停止再发汗,无汗才应该发汗,这是必然的理也。

然而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有汗的时候,还得继续发汗;伤寒汗过多的人,是因为用了其它的发汗药,以至汗出的量很大,虽然发汗已经很多了,但是太阳头痛还是有,所以不得不继续用桂枝发汗以和解。伤寒无汗的时候正适合发汗,当用发汗药的时候,发现竟然没有无汗出了,这是外邪已经尽解了,不只是太阳的邪气发散透彻了,这个时候就不可以轻易用桂枝,再把腠理打开。

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富贵人家,他的小妾得了伤寒,便请当时名医金慎之治疗,金慎之一搭脉,又问起病情,知道这是外感风寒,体表亏虚。所以病人恶风,汗出,脉浮缓。于是便选用《伤寒论》的群方之首桂枝汤,由于这小妾素来体弱,身体不耐药力,所以金慎之只给他用到五分的桂枝。这富翁拿到了方子,便到当地的药方配药。

富翁提回去后,给小妾煎服了,想不到第二天,这小妾就一命呜呼。于是向当地衙门告状,名医金慎之只能被迫对薄公堂。他心中就想,自己名字叫金慎之金慎之,就是提示自己一辈子行医要小心谨慎,我用药都是再三核对,反复思量,怎么会错呢?

于是就叫富翁把药渣拿回来,一盘查,发现桂枝数量远不止五分, 查处是药房里新来的学徒配错了药,学徒看到五分的桂枝,却以为是五钱,大手大脚把药抓好,导致误伤人命。 只有药房完全承担富翁小妾全部的丧失费用,而且还在坟墓旁边建起一座亭来,这个亭就叫“桂枝亭”,因为这件事就是因桂枝而起。

金慎之写了一幅对联解嘲日:“时来砒霜救人,运去桂枝丧命。”

我们说桂枝性热,麻黄性寒,桂枝和麻黄再在一起就如同冰和炭,它们是怎么解太阳之邪的呢?

人身上的营、卫有所不同,邪气入卫则寒,邪入营则热,桂枝祛卫中之寒,麻黄祛营中之热。桂枝、麻黄合用,祛营、卫之间的寒热,这没什么疑虑。只有邪气将要入于营,未离于卫;或寒多而热少,或寒少而热多之间。倘若分开治疗,恐怕邪气不能快速的退出人体,转生其它变化。然医圣张仲景桂枝、麻黄合用,真是精妙啊。

桂枝通利关节也是一把好手,中医里常说以枝达肢。对于痹症日久,身体虚劳,关节屈伸不利的人,可以使用桂枝。

我们说虚劳者必有血痹,而血痹日久者,又多夹有虚劳。所以治虚劳必须要先治血痹,治血痹必须要照顾虚劳。医圣张仲景药创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虚劳血痹,道理就出于此。

黄芪桂枝五物汤利用黄芪补虚劳诸不足,利用桂枝通于卫(气)、芍药(血)行于营的思路治疗一切血脉痹阻,这样虚处得补,痹阻处得通。这样气足血通,何患病之不除。

禁忌:桂枝为治伤寒之要药,燥热之证慎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iningjk.com/afhgx/305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