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中医秘方?有多种道理,此中一种即是,你不晓得,不领会的单方,那末张仲景的单方麦门冬汤,你果然领会吗?肺为华盖而属金,脾胃为中土而化生万物。按五行相生规律则土能生金。脾胃中土虚衰,土不生金而致肺虚咳嗽,为临床所罕见。脾胃虽同属于土,而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生化气血,输布精微,故其病每多气虚,虽有脾阴损伤一途,而终不及气虚为多,故脾虚致咳者,治以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为大法。胃主通降,又为津液之海,故其病每以津液不够为多。胃虚致咳者,治以养胃生津,培土生金而止咳,接下来,咱们一同深入研究麦门冬汤,明白培土生金大法……
1
构成与吃法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金匮要略》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工效与主治
滋润肺胃,降逆下气
肺痿
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不爽。
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烧、兄弟心热。
舌红少苔,脉虚数。
本方是诊疗阴虚肺痿的重要单方。临床以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口燥咽干,舌红苔燥为辨证重心。
原文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
方解
方顶用麦冬养阴生津清热;益气药4味,人参偏于大补灵魂,粳米偏于养脾和胃,大枣、甘草偏于平补;半夏劳累醒脾降逆。又,方中滋阴药配伍益气药,气可化阴,以治气阴两虚;滋阴药配伍劳累药,既可增加滋润又可防滋润药壅滞,方药彼此为用,以滋润肺胃,降逆下气为主。
炎热煎熬津液,阳明津液亏,津亏致使气机凌乱,该下的气反而上逆,气夹火而上冲咽喉,同时伴随水饮。半夏辛温降逆,化饮;反佐大剂量的麦冬,七倍于半夏,生津濡润,养阴润燥,止咳下气。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帮忙麦冬生津。
肺痿是由于肺胃阴虚,痰涎不化而至。其病在肺,其源在胃,以土为金母,胃主津液,故以“培土生金”。
麦冬——甘寒养阴;
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宜胃气,养胃阴;
半夏——麦冬:半夏=7:1。“去性存用”用麦冬的甘寒之性限制半夏的温燥之性,且麦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半夏辛开之性又可降逆下气,化痰涎。
本方主治虚火咳喘之肺痿证。
肺痿乃肺气薄弱,枯败不荣,有虚寒和虚热两种典型。虚寒肺痿,由上焦气虚,肺中冰冷,以吐涎沫不咳,多涎唾,头眩,遗尿,小便数为主证,治以甘草干姜汤。虚热肺痿,乃肺虚有热,津液不布,以咳吐浊唾涎沫,口渴为主证,用麦冬门汤诊疗。
本方容身于肺胃津伤,虚火上炎,故重用麦门冬以滋润肺胃之阴;伍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甘寒养阴,以培土养金;配半夏降逆化痰,以其辛燥伤阴,故用量轻细,并与大剂之麦冬济之,则降肺气而不伤肺阴。本方不唯治虚热肺痿,凡属津液没趣、肺虚且热之候,如劳嗽不愈、胃虚吐逆、津枯噎膈、大病差后咽燥虚喘等,用之皆有良效。
肺为华盖而属金,脾胃为中土而化生万物。按五行相生规律则土能生金。脾胃中土虚衰,土不生金而致肺虚咳嗽,为临床所罕见。脾胃虽同属于土,而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生化气血,输布精微,故其病每多气虚,虽有脾阴损伤一途,而终不及气虚为多,故脾虚致咳者,治以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为大法。胃主通降,又为津液之海,故其病每以津液不够为多。胃虚致咳者,治以养胃生津,培土生金而止咳。
脾肺气虚、土不生金而致咳嗽者,证见咳嗽耐久不愈,咳声卑微。病情较甚者,看来食减便溏,短气乏力。气虚及阳者,兼见畏寒跗冷,色白肌柔。脉见饰物,或右手脉大无力,舌淡苔薄。方用四正人汤、异功散,或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随证采用,有痰者六正人汤。食少便溏者,参苓白术散,兼见阳虚者,恰当佐以温润扶阳之品;肺胃阴虚而致肺燥咳嗽者,见咳嗽耐久不愈,干咳少痰或无痰,咳嗽夜甚于昼,夜晚蒸热,食少萎黄,渴饮咽干,大便燥而不爽,脉渺小或渺小带涩,或右脉虚数,舌红而干,苔薄白,治拟麦门冬汤。
另论燥不能用半夏,这边燥要用半夏,因为是防止病人尚有浊痰在肺内里,靠半夏把肺内里与横膈膜歼灭纯洁,使得再生出来的津液本领去补肺。
肠胃的津液补足是不敷的,须要加点养分,就用粳米。
国医专家孙荣誉熏陶提议中医辨证疗养“重形神——调气血——平起落——衡相差”,此中的起落,囊括”脾升胃降,肝左肺降(左升右降),肾水升心火降“等内在,此中的肺气不降,便可致使喘气气短。
对经文“火逆上气”的明白,仲景用词三言两语,编者觉得“火逆上气”四字囊括了恶心、吐逆、嗳气、呃逆、噎膈、咳喘、吐血、咳血等气机进取的病症。
名家论说《古方新用》:于大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人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不是半夏之功,而是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来未有之奇”
《类聚方广义》:“治久咳劳嗽,喘满短气,咽喉不利,时恶心吐逆者”。
《松原家藏方》:“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痰声不湿者。”
《玉函经》伤寒差后病篇云“病后劳复,发烧者,麦门冬汤主之。”
汤本求真注曰:“肺结核之消瘦骨立,咳嗽频发,痰沫粘着于咽喉而难略出,呼吸浅表,心力减衰,发烧,不食,微渴者,用本方屡得奇效,但未曾获救其死。故葛洪所说,恐就其短暂之效时而已。
《桂林古本伤寒论》麦门冬汤的条则为“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松原家藏方》云“治虚劳咳逆,兄弟烦热,赢瘦骨立者,或咳血及衄者。”
《芳翁医谈》云“虚劳,多汗,寒热,咳嗽,诸证备而咳甚者,宜麦门冬汤......”
沈明宗:此阴火上逆也。真阴之虛,阴火上逆刑金,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惟当壮水之主,以镇阳气,日止逆下气,故用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滋培后天胃气,以生肺金,即生阴火而降火邪。惟以半夏涤痰下利,余窃觉得肺接之主方也。(《金匮要略编注》)
张路玉:此胃中津液干涸,虚火上炎之证。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精微皆得上注于肺,天然沃泽无虑。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有津液盛行之道而然。因此倍用半夏,愈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于此。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绩哉?俗以半夏性燥不必,殊失仲景立方之旨。(《张氏医通》)
喻昌:此胃中津液干涸,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于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医门司法》)
大塚敬节:凡颊上有限局性之潮红,赤舌或无苔、干枯、咽喉部有没趣之气息,腹部一体无力,大便多而不通快,软便少,日一二回,有残余之象征,感压出之力不够者,麦门冬汤证也....(《华夏内科医鉴》)
张秉成:“此手太阴足阳明方也,夫肺与胃之气,皆如下行动顺,上行动逆,若肺胃阴伤,虚火内动,则气上逆矣。气上逆则痰涎随之,因而咽喉不利,所原故也,麦冬甘苦而寒,养肺胃之阴而降火,故觉得君。然胃者肺之母气也,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源,常人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旧交之愤怒出胃中、虽阴虚火逆,不成纯用甘寒润降之品,有伤愤怒。故以参、甘、枣、米等药,甘温津润,益气生阴,补而不燥,同麦冬便可大补中气,大生津液。而以半夏辛温之品,参赞此间,也许利咽喉,散结气,行痰降逆,以之为臣。而后立方之功,益彰其大耳。”(《成便利读·卷三》)
汤本求真:肺结核之消瘦骨立,咳嗽频发,痰沫粘着于咽喉,而难以咯也,呼吸浅表,心力减萎缩者,用本方屡得奇效(《皇汉医学》)。
沈明宗:此阴火上逆也,真阴之虚,阴火上逆刑金,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惟当壮水之主,以镇阳气,曰止逆下气,故用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滋培后天胃气,以生肺金,即生阴火而降火邪,惟以半夏涤痰下利,余窃觉得肺痿之主方也(《金匮要略编注》)。
张路玉:此胃中津液干涸,虚火上炎之证。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防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单、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精微皆得上注于肺,天然沃泽无虑。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遂,占有津液盛行之道而然。因此倍用半夏,愈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于此。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口用润肺生津之剂,焉能建止逆下气之绩哉。俗以半夏性燥不同,殊失仲景立方之旨(《张氏医通》)。
方歌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方药加减
若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以宣降止咳;
若痰少而黏者,加贝母、瓜蒌仁,以润肺化痰;
若胃脘痞满者,加枳实、砂仁,以行气消痞除满;
如有潮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
若不思饮食者,加生山查、神曲、鸡内金,以消食和胃等。
医案举隅
门纯德医案神经薄弱
此为神经官能症中最罕见的一种,多由于心肾不交,虚火上炎而至。证见:心烦失眠,心神未必,精力不振,低热口渴等症,余多以麦门冬汤与山萸二枣汤(自拟方)诊疗,令其瓜代服用一段功夫,成果很好。
例:何某,男,42岁。病院诊疗,出院后又得失眠一症,既而呈现精力不振、提心吊胆,加之劳动不如意,使其极端忧闷,西医诊为“神经薄弱”,提倡中医诊治,因此患者找余治之,见上证悉具,兼见小便短赤。先与导赤散汤二剂治之,服后心神略爽,又拟上方麦门冬汤、山萸二枣汤二方,令其瓜代服用正月。诸证大大改观,数月后,又有小恙,再以上方诊治,取效。
门纯德肺结核
若低热脉数,胸痛干咳,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者,本方加阿胶12克烊化、茜草9克,可水煎服治之。
例:牛某,女,24岁。患肺结核已三年,每遇秋冬之交,干咳不已,痰中血,住病院诊疗后徐徐好转,这回病发已半月余,肌注链霉素及口服中草药均未能掌握病状,故找余疗养。诊见颧赤体瘦,低热蒸蒸,干咳不已,痰中带血,时而做喘,触其脉象数而不弱,余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60克,半夏9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大枣4枚,茜草9克,贡阿胶12克(烊化),秦艽6克,令服四剂。一周后,患者出院。复诊云:咳嗽减弱,咽喉较畴昔舒坦,且痰中已无血丝。又拟上方令服四剂,诸证渐息,后嘱其永远服用西药抗结核药“雷米封’等强固疗效。
贾某,女,66岁,年3月6日来笔者处求诊。在等候就治时,贾某咳嗽不只,而且干咳无痰,自述咽部不利,一再咳嗽20多年,每年城市有两三个月尤其严峻。此次来找笔者就治前,病院按哮喘入院1个多月,中西药都服用了,然则成果不显然。贾某咳嗽时两腿发软,心慌气短,说一句话就会被咳嗽打断数次。其舌质红,无苔,脉沉无力。
方药:黄附片10克(煎1小时),麦门冬60克,半夏9克,红参9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共7剂。逐日1剂,每剂2煎。
二诊:贾某自述服药3破晓咳嗽就中止了,因其被咳嗽吓怕了,故服药7剂后来诊。笔者觉察贾某咽喉已利,腿已有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和有力。笔者让贾某按原方再服用7剂,2天1剂,以强固疗效。
按:这两例患者均咳嗽日久、咽喉不利、压气、身无力、舌红无苔、脉沉无力等。笔者觉得,患者咽喉不利、舌红无苔,解释肺胃津伤,津伤则不能润肺、咽,致使咳嗽,故以麦门冬汤为主。患者咳嗽日久、身无力、压气等,解释肾阳不够,肾不纳气,故加附子为佐。总之,肾阳不够,肺胃阴伤引发的咳嗽,可用附子麦门冬汤诊疗。
权东园医案:吐涎不只
王某,女,14岁,弟子,年6月15日初诊。
患脑膜炎,经西调节愈后,通常口吐涎沫不只,吃东西时尤著,且伴随性格浮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不数。
据《伤寒论》:“大病差后,喜唾,久不明确,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之意,赐与理中丸治之,成果不显。
又据《金匮要略》“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之意,赐与苓桂术甘汤治之,仍无成果。
继欲用甘草干姜汤治之,因上述温补失效,遂按虚热肺痿,用麦门冬汤诊疗。
麦冬21克,党参9克,半夏9克,炙草6克,大枣4枚,粳米9克,水煎,3剂。
服3剂后,初见疗效,口吐涎沫有所淘汰。
上方加剧半夏、麦冬之用量,结尾半夏加至24克,麦冬加至60克,逐日1剂,连服20余剂,全愈涎止。(《古方新用》)
案语:本案起于热病以后,热病虽愈,肺胃之阴伤而未复,渐成肺痿,肺不布津液于满身,致口吐涎沫不只。肺痿虚寒者为多,若用温补而失效时,当琢磨是不是有虚热。
本案起于湿热病后,且有烦躁易怒之呈现,无有寒象招琢磨阴虚有热,纵然舌脉无病象,然通过一系列温补失效时,用麦门冬治之当属肯定,投之果效。
本案因热象不显然,半夏用至24克亦不为过,且有60克麦冬相按捺,投之不妨。若炎热现象显然者,应掌握半夏用量,终归温燥之品也。
吴协兵医案:噎膈
黄某某,女性,36岁,社员。
患肺痿之证五年余,通常有咳嗽,喉间有痰妨碍,吐咯不爽,气逆心悸,形骸羸瘦。
近三月来,吞咽艰苦,不能进食,饮水至咽即咳呛而出。伴肢体乏力,面色不荣,说话卑微,口干咽燥,动则喘咳,小便色黄,大便时干,舌苔薄黄质嫩红,脉象沉而带细数。曾多方用中西药物诊疗不效。
余觉得患者素体肺胃津伤,津伤则阴虚,阴虚则火旺,火旺必上炎,乃至肺胃之气俱逆,因而产生噎膈与喘咳。
噎膈之由实为劳嗽不只,耗伤津液,津枯液竭无以湿润咽喉而至。
治宜清养肺胃,上逆下气。
试投仲景麦门冬汤。
处方:麦冬20克,法夏10克,西党15克,甘草3克,粳米50克,大枣5枚。进4剂而病瘥。(《新疆中医药》年)
案语:本例病证虽见于肺,而其源实本于胃。胃阴不够则肺津不继,津不上承则咽喉不利,食品难下。
故方用麦门冬汤生育肺胃之津,达继往开来之效用,使胃得养而能生津液,津液足够则虚火自敛,咳逆、噎膈之证随之而消。
唐忠明医案:肺痿(慢性肾炎)
李某,女,36岁,已婚,年4月8日初诊。
患者水肿时起时消两年余,历医十数,用“开鬼门”、“清洁府”、“去菀陈莝”等法,服五苓散、五皮饮、真武汤、疏凿饮子等利水方药成果不著。
病院检验化验,诊为“慢性肾炎”,予可地松、环磷 、利尿合剂等诊疗,其水肿仍时起时消。
医患悉觉得苦,遂商治于我处。
查患者一身悉肿,目胞亮光,面白鲜明,两颧红赤,咽喉干枯不利,一再咳吐浊沫,舌体瘦弱质红,乏津少苔,脉沉细略数。
细揣此案,其病机演化与病证颇与《金匮》之肺痿类似,乃断为“水肿继发肺痿”(虚热型)。
拟麦门冬汤加减治之。
药用:麦冬30克,太子参20克,法半夏10克,淮山药(代粳米)20克,大枣12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
二诊:上方服完10剂,小便量日渐增加,肿势已轻,浊沫大减,药已中病,遵岳美中熏陶“慢性病有方有守”之训,原方续服10剂。
三诊:服药已正月,水肿消尽,浊沫不吐,为强固疗效,仍以养阴生津,健脾益肺之剂以善自后。随访五年,病未复发。(《国医论坛》年)
原按:《金匮》云:“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吐逆,或从消渴,小便当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此水肿久服通利巨细便之剂,故重亡津液无疑。
吴瑭氏云:“余见众人每遇浮肿,便与淡渗利小便之法,岂不畏津液灭绝而成三消证,快利津液为肺痈肺痿证。”
遵循患者咳吐浊唾涎沫之主证,故断为水肿继发肺痿。此案的病机演化以阴津吃亏、肺叶失濡为主,故用麦门冬汤加减以养阴润肺,培土生金。
《神农本草经》载芍药有“利小便,益气”之功,与甘草相配有酸甘化阴之妙,如是阴津复原、肺叶得润,脾能健运,阴生阳长,不利水而水肿自消矣。
《类聚方广义》说本方“治久咳劳嗽,喘满短气,咽喉不利,时恶心吐逆者”。肺结核属于久咳劳嗽规模,常见本方证。如矢数道明治一女41岁,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这回因伤风后每晚咳嗽不只,咽头发痒,呼吸艰苦,呈现喘鸣,连续一个月以上,夜晚卧床后每隔l小时必醒一次,咯出稀疏痰,无食欲,腹诊心下痞硬,脉沉紧而数。投予麦门冬汤加桔梗、紫菀、玄参,服药4月愈(《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人员朱某,年近四旬。自诉连年以来,干咳不已,纳食不振,胃脘胀满,嗳气时做,泛恶一再。西医诊断为肺气肿。中西医药杂治年余,仍旧仍旧,渐觉形神衰疲,食道有堵塞之感,胸次闷瞀,呼吸不畅。于年秋前来就治。余视其脉软而无力,舌质淡而苔略厚。详参四诊。证属中气虚衰,土不生金,肺气不够才生咳嗽。至于恶心泛漾,缘土虚则湿痰留滞胃脘,痰浊内扰则泛恶做矣。观前所服方,全是开肺止咳之品,不唯有害,反且有害。为今之计,当宗《内经》“治病必求其本”之旨,以培土生金为法。遂拟一方,以六君合生脉加川贝粉:
党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陈皮4.5g 半夏6g 麦冬6g 五味子4.5g 川贝粉3g(吞)
以此为主方,加减予服二十余剂,竟得咳止纳馨,胸次畅然,神亦不惫。病院复查,证明肺气肿业已消散。
附方
半夏厚朴汤是太阳太阴痰湿水饮气逆引发的咳,咽喉部异物;本方是阳明气火上逆津亏引发的咳嗽、咽喉痒、有异物感。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也也许诊疗咳嗽,它是纯太阴痰湿水饮而至的咳嗽、咳喘,罕见痰多、色淡白或是成块状,脉弦滑。该方证没有咽喉痒,没有外感,没有气逆咽喉的堵塞感。
扫码增加做家